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事与愿违
人类文明的进步,社会经济的发展,商业永远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商业追逐的是利益,效率才是王牌。无论是越扶越贫也好,还是区块链的乱象也罢,其实都是对“效率”这个词没有深入的理解,才造成了经济学中事与愿违的现象。

在《薛兆丰经济学讲义》中曾举了一个例子,在非洲,如果每个儿童能拿到12美分打上一针疫苗的话,死于疟疾的人数就会减少一半。但过去50年,西方对非洲的援助高达2.3兆美元,却没做到这一点。同样,如果援助金当中有3美元能够到达妇女的手里,儿童死亡人数又可以减半;如果妇女能够拿到3美元买蚊帐,那么大量的疾病就可以避免。但是这些也都没有做到。

①市场是有反馈机制的,具有趋利性,而扶贫没有反馈机制,它讲究的是慈善,扶贫本身是非盈利的,但人却是逐利的,所以免费的东西不拿白不拿。
②委托代理的问题,因为很多负责慈善的人,花的不是自己的钱,也不心疼,所以认真程度就会大打折扣。
③所托非人的问题,很多组织把钱放在地方组织或机构里,有些贫穷恰恰是这些问题所导致的,并不能很有效的使用这些善款。
④懒汉效应,正是因为有了救济,不思进取也就罢了,反而开始比谁穷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⑤分配问题,公平的核心本质是效率,但扶贫分配的效率不高,便会有不公平的现象出现。原本市场的按需分配的节奏被打破,导致不公平的怪相频频出现。
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,我们本应该用市场调节解决的扶贫问题,却错误的用了适用于小圈层的爱的关系,但大多数贫民还是用市场的逐利性来处理扶贫问题,这就是错爱,错上加错。那最后的结果便是免费的东西不拿白不拿,从整体的扶贫效果看,拿了也白拿,并没有形成有效正向的激励机制 。这并不影响其他组织机构继续扶贫,因为这在道德上能占据制高点,能博得美名与政绩,扶贫的光环将会继续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扶贫之中,所以越扶越贫也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,偏离了原本的初心,并且越偏越远。

在《以风险作为价值依托,辨证性看待区块链的未来!》中,我曾经提到过:区块链的核心便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,关键在于将区块与区块之间“链”起来,而国家的监管体系则是中心化的,为了消除更多不确定性,防止市场波动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而生的。其实中心化与去中心化,看似矛盾,实际上可以做到对立统一,更好的服务于社会。比如目前发行的各色的虚拟货币,可以将整体的虚拟货币市场看作为一个区块,这样的区块节点掌握在大型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上。如果以国家的身份,将这些大型交易平台纳入监管范畴,则相当于小部分可以去中心化自由交易,而在此基础上,则可以建立一个更大的中心化的监管平台,防止一些危害社会的不稳定性的风险出现。而中心化的监管机构介入,相当于变相的给区块链虚拟货币进行了背书,有了这个基础,相信区块链才能更好的发挥它重铸金融底层,重铸社会的生命活力。因为我们都知道,没有绝对的自由,只有相对的自由。理解到这一层,恭喜你,你已经拥有了辨证性看待问题的能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