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,比特币(Bitcoin)的出世,中本聪想要开发一种崭新的去中心化现金支付体系,不再需要一个中心来记账,每个人都有记账的权利,整个账本完全公开透明,去中心化的概念也由此而生。中本聪也将比特币的项目代码公布于社区,比特币由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开源的区块链项目。
在那之后,比特币和PoW(工作量证明)慢慢走进了大众的视野,但由于PoW机制存在资源浪费、算力集中等问题,越来越不适宜当前的大环境。伴随着众多区块链从业者的不断探索,以PoC机制为核心的项目逐渐涌现出来。
2014年,Burst开创了PoC(容量证明)共识机制,其共识优势是设备成本低、利用空闲资源,实现了人人皆可锻造的可能性。Burst遵循去中心化和共享的精神,将项目源代码进行共享。虽然由于经济模型的问题,Burst项目并没有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,但其源代码的分享为后来者提供许多启发。
2019年10月16日,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项目当中来,推动PoC领域乃至整个区块链的发展,Lava正式在拥有超过900万的全球开发者用户的平台——Github 上实现开源,致力于建立一个开源的、开放的去中心化生态。
开源有何意义?
如果,将区块链技术比喻成一个可供所有人查看的超级大账本,那么这样的大账本则需要多方参与协作。如何在合作过程中快速建立互相的信任?目前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开源。
首先,代码保证公开透明。区块链就是通过提高参与者数量的手段,来保证网络及其生成数据的信任程度。只有当这个网络是透明和开源的,才能是可以被信任的水准。
其次,吸引更多技术人才。开源代码后,由于社区的多元化,让全球区块链爱好者和共建者加入进来,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项目的创新能力。
第三,提高效率,代码错误率更低。有了多方的监督,团队会更加注重项目的代码质量,尽量减少项目漏洞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项目开发成本。
最后,推动未来区块链行业发展。未来所有的公链之间一定会更加紧密的对接,那么唯有开源,才能够减少重复性的工作,促进区块链实现真正的高速发展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众多的PoC项目当中,Lava是第一个在项目成立之初,就提出要开源的团队。Lava的核心开发团队是一群热爱技术的区块链极客,他们热爱挑战,也不吝共享。在Github上开源,意味着Lava在未来将以更开放、完善的姿态面对全球行业爱好者和共建者;也代表着Lava开始更为注重外部反馈问题,这将督促Lava构建更加规范的代码程序,从而提升项目的安全性和易用性。
Lava通过开源代码,在全球的技术人员以及区块链投资者面前,展示了其严谨的技术基础以及对于去中心化生态的探索。如果有人说所有的PoC,不就是采用比特币的底层模型,把PoW换成PoC仅此而已。那么,Lava一定会让他刷新对PoC项目的认知。
因为,Lava除了对PoC共识机制进行优化之外,还开创了独特的“算力绑定”和“火石机制”。那这两个机制到底有什么亮眼之处呢?
1算力绑定
“算力绑定”是Lava创新的算力调配机制,允许用户将自身硬盘容量算力绑定到另一用户,使得双方出块收益都转入被绑定地址。这可以帮助矿工在维持现有Plot文件的同时,灵活切换和合并算力,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矿工和非矿工的界线。未来,“算力绑定”还可以支持更为丰富的矿池组织形态出现。在一定程度上,也为Lava整个生态增加了更多的扩张性和可操作性。
2火石机制
“火石机制”是一种Lava特有的链上凭证,用于代表用户的贡献和享受的经济权利。当前,主要以通过冻结或抵押 Lava 方式生成,可以通过消耗“火石”获得双倍的挖矿奖励。Lava通过“火石机制”,采用去中心化的方式,实现了目前比较多见的Staking 挖矿思路,追求达到矿工与代币之间的供需平衡。
Lava通过独创的算力绑定(Binding)和火石机制(Firestone),希望借此打造一个更为温和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,而不仅仅只是用目光短浅的割韭菜思维去设计。Lava 团队想做一件有对社会产生有效价值的事情,致力于构筑一个基于PoC共识机制的、去中心化的,基于全球广义存储空间的“信任之根(Root of Trust)”与“顶层索引(Top-level Indexing)”。
除此之外,Lava还针对开源发布了一套 LVIP 改进机制,这个机制类似于比特币的BIP机制。LVIP 改进提案机制是以文本文件形式维护和管理Lava。用户和开发者可以通过这一机制,提出对于Lava相关的各项流程的改进建议。LVIP 改进机制有两种类型,分别是负责Lava协议层面的改进(协议类)和负责Lava协议外的改进,比如用户的使用、挖矿等等,两种类型有着不同的结果导向与处理流程。